初入山西晋中,车窗外闪现过一排排杨树,高耸笔直,与蓝天黄土相映成趣。晋中高地的杨树不同于北方平原上的杨树,少了一些温婉多了一丝傲气。

在这片广袤的晋中大地上,电建市政公司在建的最大PPP项目——晋中综合通道PPP项目,施工正在迅速进展过程中。35岁的王立群是这个项目的常务副经理,是这支队伍攻坚克难的带头人,也是一位关心年轻人成长、关心员工生活的热心人。

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立群先后参建过安庆望江县雷池大道、青岛双积公路、福建平潭等多个项目。每一项工程,他都是从头做到尾,从开工到移交全程参与。这份宝贵的工作经历,为他形成了考虑问题细致踏实、做事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

坚持中的成长

2007年4月,王立群前往电建市政公司安徽省安庆望江县雷池大道项目,并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半的时间。在项目上,二十五、六岁的王立群是一名“独行侠”,从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相关资料全部由他一人整理提交。

那时候,王立群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已经熟稔,却一直无法习惯项目上枯燥孤独的生活。因为人太年轻,业主各方从不重视他提出的工作意见,王立群一个人很难融入,回忆起过去的这段经历,他说:“坚持下来了,真是不容易啊。”

安庆的冬天寒气逼人,没有暖气,寒冬中的彩钢房更加冰冷。2008年的春节,南方暴雪罕见地连下21天,大雪封路,班车停运,王立群在大雪天走了五个小时的路才到火车站买上票,身上的棉衣早已抵抗不住寒风的侵袭。彼时,“回家难”这个问题没有让王立群打退堂鼓。

两年半时间,在异乡努力做好工作、适应生活,他年轻的心就此得到了沉淀,人生的这一步看似波澜不惊,却为他积蓄了力量,增长了耐力,帮助他继续前行。

安徽望江项目结束之后,王立群被调去青岛双积公路项目,在围绕项目生产经营核心运转的合同计量部工作。因为工作中涉及很多招投标知识、计量规范等,从最初的不懂到完全熟悉,王立群用了半年时间。渐渐地,他对整个项目的运转、管理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对于我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计量工作让我对整个项目的各个部门如何围绕项目经济指标运转有所了解。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让我工作起来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王立群说道。

在一个全新的项目工作,总有一个从领导不熟悉到逐渐认可的过程。项目领导经常打电话问王立群工程量数据、价位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工程上的一切数据都已被牢牢记住。

青岛双积项目共有23套报表,王立群每天埋头于数据之中,时常加班到深夜。计量工作、合同管理、分包管理都是他的日常工作,因为工程量清单上报及时,项目工程款总是如期而至。

厚积薄发,几年磨砺使王立群迅速成长,工作越来越扎实。

平潭岛的乐章

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平潭项目是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内第一个对吹沙造田区域进行软基处理的市政道路工程,王立群任电建市政公司平潭岛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2012年的福建平潭岛初始开发,进岛区域还是一片海域滩涂地,2016年项目结束时的平潭岛自贸区已经发展成一座小型城市了。

在海岛上施工的这项市政道路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上,仅七公里的道路就需要做六种软基处理;外部环境下,平潭岛从综合试验区转换到自贸区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机构调整较频繁,项目在四年时间内换了四个业主。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王立群需要不断与新业主重建联系、沟通对接;此外,他还帮助业主代表了解建筑行业相关知识。

浇完混凝土需要用水养护是基本常识,但是有一位业主代表却不同意进行这道工序,认为这样做会损坏结构物。面对这种窘境,王立群一直耐心与业主沟通,不断推动工程实施。

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在施工条件复杂的情况下,把项目扎实做好。整个平潭项目需要迁改的国防电缆、光缆有十一条,经过两年多的协调沟通,直到换了第三任业主,才完成。

平潭岛的四年生活,给王立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那里有美妙的自然风光,还因为那里经常有“不请自来”的台风。日常岛风也不温柔可亲,年平均风力能够达到5至6级。四年时间里,他经历了13次台风的考验,从无知无畏到从容应对,王立群俨然一名合格的“岛民”。

考虑到台风的影响,项目在建彩钢房的时候特别用钢管加固,在经历了多次台风之后,彩钢房依然完好坚固。台风在最初登陆的时候,风力可达12至13级,刚来岛上,大家对台风没有防备,没有出去找安全的砖房住,而是全部聚在王立群的办公室,听着屋外风的咆哮,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几小时。隔着办公室玻璃向外看,树枝、板子、泡沫在屋外胡乱飞舞,狂风在宣泄着大自然的愤怒。

之后每次遇见台风,大家就全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在台风登陆之前的24小时,王立群总是要去现场一遍遍检查,现场、工棚、彩钢房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在确保现场没有留下一名员工之后,他才最后一个离开。

下棋还须看三步

2017年7月,王立群任电建市政公司所属的北方公司晋中综合通道PPP项目副经理,晋中综合通道项目全长18.2公里,南北走向,在施工过程中要上跨榆祁高速,下穿二广高速,还要在晋中“母亲河”潇河上架一座钢箱梁桥。

晋中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路面长。每个白天,王立群在这条通道上来回查看施工情况;每个夜晚,他在办公室里与各工区负责人一起开碰头会,及时解决白天发现的问题。他说:“和班子成员保持密切沟通,能够保持工作的连贯性。”根据集体决策,他不断调整着现场的材料配置,部署现场施工人员,保证工程进展连贯有序。

解决问题是一把好手,王立群还喜欢把事情做到前头。八月份,镇上缺钢材,他提前和供料公司联系,把钢筋备足;提前调配人员、设备,在保证项目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确保节点实现。

晋中综合通道项目横穿三个村庄,征拆的工作量很大。为了提前开展清表工作,王立群跑了无数次住建局与榆次区政府,不断与行政负责人对接、持续推动各项工作围绕项目施工开展。

“工作不单是一个人的事情,还是整个团队的事情。”在无数次的等待、对接、沟通中,团队意识是王立群不停跑在前头的动力。

北方公司的年轻人居多,近两年入职的新员工占正式员工的一半。帮助年轻人迅速成长的事儿也要做在前头。

2017年毕业的杜文强成长很快,通过竞聘方式成为了晋中综合通道项目榆祁桥段技术负责人,他对王立群有一个很特别的描述:“王总喜欢问问题。”

啥?

王立群问的问题很接地气儿,都是跟现场施工有关。2017年七月份,他在现场看到很多柴油发电机组,便问现场施工员:“一个发电机一天要用多少油?”一时间,现场一片安静。杜文强却回答出来了:“当时一个人看两台机器,我平时就在观察,一桶半大概300升,一个桶基本220升。”杜文强说:“王总之前做计合工作,对成本问题很关注,其中涉及到柴油用量。”

想干好工作,心思必须要用在工作上,这个道理,放在哪个行业上,都适用。“王总很喜欢问:你自己知不知道怎么做?你要是懵的,那么现场肯定管不好。如果你是清楚的,那么现场才能管好。”杜文强说。

用提问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是王立群一直坚持去做的事:“现场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提出问题来,如果他们答不上来,回去看图纸就记住了。不过下次我就会换别的问题,质量、技术和安全类都要问到,新老员工都要问。”

“图纸是我们的根本。”王立群这句简单的话引人深思。对于施工员来说,在现场施工时,不可能经常去看图纸,一个结构物的各种尺寸都要在脑袋里装着。多看图纸、多看规范、现场工作才能做好。

在晋中项目年轻员工的眼中,虽然在工作方面有可能被王总责备,但一有困难随时可以找王总沟通,因为王总“平易近人”“面带微笑”“给人感觉很有风度”。

晋风吹过的地方

走过河南、安徽、山东、福建的王立群每到一个项目,都喜欢去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了解的多了,会更喜欢与不同地域的人打交道。

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晋中地上古城文化令人神往,晋商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的员工们,生活也因这片土地变得丰富多彩。“五四”青年节,王立群组织员工参观晋中市博物馆,感受山西历史文明变迁;“中秋节”,参观山西醋博园,了解山西醋文化;参观就在工地沿线的毛泽东纪念馆,接触红色文化……

王立群说:“每到一个地方施工,应当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这样和当地人沟通起来会有话题,也会给工作带来便利条件。”

文化浸润无声,渐渐地,热爱这片晋中土地与热爱这条覆于晋中大地上的道路变得同等重要起来。

深入晋中,你便能看到,晋中综合通道PPP项目上的工程人在稳稳当当地修筑脚下那条路,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工程的成长,与工程一同成长的,还有晋中项目的员工们。

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碍,然而……

“这都是正常工作。”在王立群看来,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培养的人才、需要筹备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工作;带有责任心、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也是正常的工作。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工作,这无疑是一名工程人的优秀品质,也会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用不尽。“正常工作”的王立群早已不是望江县的那个孤独青年,在寒冷的雪天整理项目资料;早已不是初次面对陌生环境的年轻科员,苦于各种沟通问题。时间与阅历给予的人生厚度,使他在面对困难时,不会畏惧,只想方法,因为这一切皆是“正常工作。”

晋风吹过,黄土飞扬,说上几句话,嘴里就有了土味儿。在这片晋中高地上,那条全长18.2公里的笔直大道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每一位晋中项目员工心中都有一份描画生动的蓝图。